工业风如何激活商业价值?一起看全球旧工厂改造案例
2017.08.07 BES NEWS 查看案例
2017.08.07 BES NEWS 查看案例
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呼啸而来,工业时代留存的老旧厂房成为独特的城市风貌,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文化价值。当生产属性逐渐褪去,人们应该为其赋予何种时代价值?老旧厂房改造,应该是工业景观、商业功能、创意内核、整体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多方共建的背景下,国内工业厂房改造持续深化,但也仍然面临不少问题。本期,我们盘点国外旧厂房改造案例,看他们在新旧之间实现的功能转换,能为国内业者带来哪些启发。
1、比利时Médiacité:连接旧城与新城的“桥梁”
区位:老工业基地的新旧城连接点
背景:产业升级下的新城开发与城市更新
痛点:消弭社区、城市、历史的割裂感,激活建筑空间经济价值
Médiacité是比利时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位于比利时列日市(Liège)。列日市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钢铁生产中心之一。上世纪80年代,比利时重工业衰败,列日市经济严重下滑。市内废弃厂房的再开发成为了城市复兴的象征。
Médiacité由占地6.5公顷的废弃工厂改建而成,项目自开发以来就受到众多关注。建成后的购物中心分为两层,场内可租赁面积为4.5万平方米,拥有124家商店和2350个地下停车位。
Médiacité以打造生活方式中心为愿景,将居民从旧时状态“连接”到新兴场景。场内布局丰富,不仅包含零售门店、餐饮店铺、娱乐设施、溜冰场、电影院等,而且有比利时知名电视广播公司RTBF的入驻。
Médiacité最具特色的是一条350米长的购物长廊。
建筑层面,长廊有效利用了钢铁中心原本的超长结构;
商业层面,原厂区的建筑隔阂被打通,提升游逛与休闲的场景体验感;
城市层面,廊道完美连接起列日市的旧城与新城——走廊两端恰为新旧城入口。长廊的一端延伸进已被翻新的旧市场,另一端直达新的国家电视中心。
在城市的俯瞰图上,Médiacité长廊以波浪形的造型蜿蜒向前,变成一条连接旧城与新城的城市纽带。 此外,该项目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通过钢结构网状的顶棚设计,打造极具现代感的购物空间,同时契合了原址钢铁工厂的特征。Médiacité改造完成后,辐射客群范围已不局限于周边城市居民,甚至延伸到瓦隆大区(该区域占比利时国家总面积52%)。现如今,Médiacité的年客流量已超过900万游客,既成为城市新地标,也实现了对当地经济的推动。
2、美国庞城市场:步行社区的网络中心
区位:近百年历史的老旧城区
背景:美国东南部最大的砖结构建筑群
痛点:空心化城区的商业活化
Ponce City Market(庞城市场)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其前身是Sears,Roebuck&Co(西尔斯,罗斯巴克公司)东南部的零售和仓库配送中心,建成于1925年。80年代,亚特兰大主要经济活动搬迁到城市郊区,位于原中心区域的这座仓库也逐渐闲置。在彻底关门之后,该建筑几经波折,期间曾有二十年被改为市政厅,但是使用率始终仅有10%。
庞城市场改造是亚特兰大环线TOD项目的一部分。这一环线项目通过提升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创造街道和步行社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临近环线的庞城市场正处于若干商圈和居住区中心位置。
2019年,亚特兰大环线项目已建成五条开放式小径和七个公园,直接连接了市中心和郊区,串联了45个社区。
基于强大的社区网络关联,庞城市场通过颇具创意的内外部行人网络改造,重新激发了历史建筑的活力。
改建后的庞城市场,建筑二楼可以直接通往亚特兰大环线,人们可以直接步行抵达周边的弗吉尼亚高地、第四沃德区、庞塞高地、中城等商业与居住区。
步道系统实现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联动,满足了消费者在场内的体验需求。
庞城市场改造属于历史街区的适应性再利用项目,其外围改造完善了原有的办公区和公寓住宅基础设施,中心部分则对主体楼内的大厅餐饮和裙楼零售区域进行调整。
整个改建项目不仅局限于室内,而且还对楼顶的空旷区域进行了全新的布局。
开发商利用旧厂房楼顶面积大、立面简单规整的特点,将楼顶设计为一个小型娱乐公园“Skyline Park”。消费者可以乘坐电梯到达楼顶,体验娱乐设施,观赏城市风光。
综合性的布局不仅丰富了庞城市场和周围社区的生活,并且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感。
改建后的庞城市场是全美最大的室内商业零售、美食、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商圈之一,也是亚特兰大全市租金最高的区域,目前已成为亚特兰大蓬勃发展的新地标。
3、澳大利亚Tramsheds:营造浓郁历史气息,打造小而美的温馨社区商圈
区位:城中心外围居住区、地上轨交TOD节点
背景:历史遗迹叠加商业功能
痛点:聚合居住客群,与临近的核心商圈形成差异化竞争
澳大利亚悉尼的Tramsheds最初建于一百多年前的1904年,当时被称为Rozelle Tramway Depot(罗泽尔有轨电车车厂),是悉尼电车网络的一部分。
作为上世纪南半球最大的电车仓库,该地存放着不少历史悠久的电车。但2000年前后,无人看管的厂内电车遭到严重的破坏,政府因此考虑对整个车厂进行改造。
(改造前)
(改造后)
结合周边社区进行的综合开发部署,推动Tramsheds成为了周边居民的生活消费中心。以餐饮为主要业态,开发商Mirvac将项目改造为社区商业中心,辐射新建的Harold Park居住区1300栋住宅中的居民。为了有效提升可达性、激活潜在客流,Tramsheds不仅在商场入口处开设公共停车场,而且利用厂房高度优势,建设了一个室内停车场,充分利用空间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外表,项目仅对内部钢筋架构进行了重新搭建。商场入口处还展示有一辆被修复过的R1级电车——悉尼最后一辆退役的有轨电车。这也是Tramsheds向本地百年电车史的致敬,电车曾经引领悉尼民众的交通方式,现在则引领消费者的社区生活方式。
Tramsheds场内店铺以开放式形式存在,以使内部结构能够得到充分呈现,同时形成促进社区交流的场景。尤其是,项目开设有名为“Artisan Lane”的公共活动空间,商家可以在此定期摆摊,开展活动,不受铺位限制地与消费者进行直接接触。互动式体验空间的打造进一步加深了Tramsheds社区商圈的温馨氛围。
Tramsheds可租赁面积仅为5952平方米,有18家商铺,覆盖餐饮、健身、美容、医疗等多种业态,甚至还有一家酒窖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
虽然店铺数量有限,但是其年度客流量已达到220万,年销售额达到4590万澳元。Tramsheds既满足了周围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
4、日本红砖仓库:从货品贸易关口,到文化交流"关口"
区位:填海扩张的新城开发区
背景:传统产业外迁后的城市更新
痛点:记录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文化名片
Yokohama Red Brick Warehouse(横滨红砖仓库)是日本横滨湾沿岸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历史古迹曾经被用作城市的主要海运枢纽,而如今已在本地客群与国际游客中,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红打卡地。
19世纪末,世界贸易格局形成初期,横滨市是当时东京地区主要港口之一。红砖仓库作为海关仓库,存放等待清关的进口货物。
1970年代,由于货运的集装箱化,该区域的港口功能逐渐被替代,1975年货物吞吐量剧减;1989年,作为仓库的使命终结,此后数年间空置。
基于红砖仓库地处横滨湾港口且始终保存上世纪日式建筑风格的特点,横滨政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架构、用材和外立面,通过修补改造强化其文化元素,打造一个可以领略和享受横滨文化的地方。
如今的横滨红砖仓库共有两个仓库。1号仓库以文化空间为主:其场内设施用于各类展览展示、演艺演出,包括戏剧、音乐会、电影和舞蹈等等文艺活动。1号仓库意在向国内外传播横滨独特的艺术和文化,让消费者切身体会横滨文化的迷人之处。
2号仓库则以商业零售为主,场内主要设有品类丰富的零售门店、咖啡厅和美食餐厅。
作为日本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横滨在旧时代不仅是国际货品进入日本的渠道,也是西方文化影响日本的入口。例如,爵士乐最早是从横滨进入日本,并由此传播到全国。
从这一历史背景出发,2号仓库结合独特的属地文化开设Live Restaurant,让消费者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能领略独特的爵士音乐文化,为消费者营造了一个多元体验空间。
红砖仓库不仅强调建筑外部风貌及文化业态运营,还尤为关注如何使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其中,与两个仓库相连的广场,被用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例如春季花园、冬季“Art Rink”溜冰场和圣诞节市场。
横滨红砖仓库被认证为日本“现代化工业遗产”之一,足以表明其对日本工业现代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该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时至今日,横滨红砖仓库已经成为横滨市代表性地标。
小结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从厂房到商业中心,旧改总是与人的连接、历史的连接、文化的连接息息相关。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旧厂房的生产属性逐渐褪去,留下建筑的空壳,但其承载历史记忆的功能不会改变。如何激活这类载体的商业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利用原建筑独特的工业景观特点、结合创新想法、并与周边环境相辅相成,是国内业者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
你对这些案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讨论。